立即注册,与更多好友畅游大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不知从何时起,各种“环江西”的说法不胫而走,环江西高铁网、环江西经济带,甚至还有环江西高校区......
" }0 {9 Q9 p! [2 O, u! v6 p
江西网友常自嘲,在中国23个省中,江西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不特别+没有存在感。
( A3 ]; A( I/ M, C于是曰:我们不是江西人,我们都是“阿卡林省”人!
. H) F5 F- f5 a7 M7 e7 j+ D
而曾经的江西,尤其在宋明全盛时期的江西,可谓文化、教育全方位的巨星!
2 w+ w% E! @, G- a q9 d- f 旧日辉煌:人杰地灵甲天下,满朝文武半江西唐朝设江南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 w3 G8 D X3 q" p* m) Y' \
唐安史之乱,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以江西为代表的长江流域获得了巨大发展;而京杭大运河将整个江西水系纳入全国黄金水道系统,江西交通地位显耀。
9 q$ a3 x0 s# p0 P
到宋代,已有多次人口大规模积累的江西终于大爆发: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科举及第人数都跃升至全国前五,并不断发展,成为此后宋元明三代的经济文化中心。
9 v, R9 X$ K1 z' L9 K* J
$ p G( N1 A0 ]+ _江西繁荣的经济、文化孕育了当时最发达的儒家教育体系。 / [2 k# H7 ^: a; w, g3 C( z
作为古代书院的起源地,江西的书院文化璀璨而辉煌。
* R) R$ e5 z) c
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和高安桂岩书院,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书院之一。 9 H- y' V3 W3 |, G2 l# U/ x5 n
到了宋代,江西拥有224所书院,不仅数量为全国之最,还起到补充乃至替代官学的作用。当时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中,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名列首位,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9 v+ _3 B1 `$ J* v) j/ `% u3 D书院之盛景,时人称为“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 f! _$ E6 k* n& |$ V
宋之后,元明两代,江西书院的数量依旧是全国第一,实力可见一斑。
, t* q" _" J; c$ [. ]* a
3 a3 Q' c' M5 O- p& y学校的兴盛推动了科举的发达,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约1.05万人,占全国10.67%,其中状元48人。
9 W' v F5 [; @2 q7 w
宋代一门多进士的情形屡见不鲜;明代江西更是一科包揽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或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时人常叹曰:满朝文武半江西也!
( ?) a8 V% ?, F% L1 b今天,若有幸回到公元675年,那时初唐诗人王勃,路过已经颇为繁华的南昌,登滕王阁即兴而作《滕王阁序》,夸耀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s6 v+ x' R0 \' h D, Z, _4 x
然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似乎将江西的辉煌定格在了历史里...... # [4 t @8 `) \
近代转折:剧烈动荡下的江西 近代以来,在风雨飘摇、社会巨变背景下的江西,逐渐丧失了旧日的辉煌。
( q; S6 z- y7 U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最初探索,是新式学堂。 : {' h" f; H1 }4 [2 k
中国的新式学堂酝酿于鸦片战争之初,发轫于洋务运动之时,风行于戊戌维新之后。从1862年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办开始,到1900年创办江苏武备学堂为止,30年时间里洋务派共创办了近40所新式学堂。 5 f D5 x0 H. I' v
然而严格来算,江西的新式学堂实际拖到20世纪初才迟迟问世,远远落后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3 U+ g$ A) v+ }0 s! ~
1901年9月,清政府下令各地将旧式的书院、学馆改为新式的学堂,江西传统书院退出历史舞台;1905年科举制正式废除,江西新式学堂才真正开始兴办和发展。 ) J2 k% }' s. \* u$ ?+ M) ^8 p5 {1 X
江西教育近代化落后时代,有诸多原因。 * V2 ^ S0 O+ t* }3 R' a. a$ v3 f
战乱动荡与经济地位的丧失对江西影响巨大。
7 c% m0 [$ Z% P G
从1840年算起,战争与动荡就一直笼罩着这片土地。最早的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军与清军在江西境内拉锯十余年,就已重创了江西的人口、经济;
8 \% S G: O2 f5 C6 K
而同时期,清政府被迫解除海禁,在东南沿海开埠通商,江西商业也由此转衰;
# g5 M6 u1 M1 J( `9 @2 ^: V
- g8 V0 g, j) T
; J) m, ]& y! b& J+ Z3 C' L
加之铁路兴起,陆路交通替代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江西水道的地位一落千丈。
; \) q5 w$ {( B6 g
1900年,京广铁路的前身粤汉铁路修通,江西自此错失国家大动脉铁路线,此后,江西交通要道的地位再未恢复。 & Y, d: b0 i6 M7 i! l
没有经济、人口的蓬勃流动,新兴事物更加难以穿越江西“三面环山”的封闭地形; 而曾经辉煌的旧学所营造的固执观念,也阻碍着江西对近现代文明的接受。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却可能在历史巨变中成为前进的阻力,如何不令人叹惋。
) L" h! P/ p# V! G/ Z
但即便如此,到了民国时期的江西,在高等教育领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浙江五地有超过一所以上国立大学外,江西等其余各省都大致有一所国立大学。
/ M* F. C$ j8 Q5 b$ [
3 A; u0 z1 Y! R1 A* A江西的国立中正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合称三中,是当时享誉全国的顶级学府之一。此外,江西还有国立中正医学院等。 8 n I7 ] s5 L& p8 N9 X) V
总的来说,因为经济、战乱等多方面原因,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在近代就相对薄弱。 7 T$ g; B; H1 P( g4 _, [5 U9 ^
昨日之无奈:高等教育“洼地”渐成到了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新中国对全国的教育系统进行了全套的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持续至今。
3 J# s9 h3 ]! [# ?+ A
建国初期实行大区制度,当时江西属于中南区,而中南区的中心在武汉,次中心是广州。江西作为贡献教育资源的省份,在这次大洗牌中,损失极大。
/ }4 V# j0 ?& Q: e5 F) r+ i: u
江西院系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南昌大学(原国立中正大学)。 ' _3 A2 x. y' B# @. c
1953年,南昌大学文史系、俄文系、物理系、化学系以及水利工程系及专修科并入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和专科、电机工程系和专科并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专科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
) O2 i9 M7 O; ?1 \8 W$ B
: f/ _' o0 Z9 O& ]2 B
1953年10月,南昌大学校名取消,其调整后剩余的部分: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7科成立了新的江西师范学院,后发展为江西师范大学。
# M+ J2 Y' o4 d& M
据《江西师范大学校史》记载,“此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调出到省外的教授有54人,副教授有32人,分别占南昌大学教授、副教授总数的70.3%和56.1%。”
3 I: M1 \) ]5 x/ B4 t
- @ R) c$ z" c- v
当时从南昌大学调出省的讲师、助教,后来不少都成为了知名学者和知名大学校长。如1988年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刘振群;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曾庆元等。
- }# f$ `4 Y/ h7 v; t9 _
而新的南昌大学,直到1993年5月,才由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9 z) m3 W, e& ]7 g
高教薄弱的江西,其实也曾拥有三所中国顶级大学。
. K2 i1 }$ @3 N7 r5 G0 Q& m
1969年5月,清华大学江西分校开办;1969年6月,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开办;1969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分八批到江西余江县办学。 " |9 F2 Z: Q/ i2 H# n
可惜的是,江西的“名校云集”,如一阵风,来得快、走得更快。
% W4 g% W, H: y
1971年3月到10月,清华大学江西分校、北京大学江西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都纷纷撤离。北大江西分校1970年招收的约三百名学生,也随之去了北京。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
" s5 R+ D! g: E# m5 b/ h在“名校”来去如风的1970年代,江西还错失过一所好大学。
4 a+ ?* R) n# o$ V* J
当时,前往河南请求迁移的中国科大人员带着中央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省政府的亲笔信,却还是得到了河南省明确的拒绝。 2 e/ d' B& x {) X5 k( t# j
而江西随后也拒绝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错失机遇上,江西与河南真可算是难兄难弟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 //图源:地球知识局 ' y, N9 l+ W! o5 B1 H
河南、江西的拒绝,成就了今天的安徽。“收留”中国科大,让安徽,特别是安徽省会合肥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巨大红利。
( {8 s m0 j2 s. d8 ?( A: T
如今的合肥市不仅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还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等都成为了它身上的标签.....不得不承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这一切的关键点。
% O& |( ?1 d4 O k! c
经历院系调整、错失机遇等多重“打击”的江西,原本就相对薄弱的高等教育愈加艰难。
+ ~. D9 ?3 p; q) o- i- i" F9 q8 ] 明日未来:教育盛景如何重现?# ?+ J1 d J- U4 r L
% x7 B8 c$ k! [% f0 S0 i6 g8 n
旧日历史辉煌而沉重,近代变革动荡而缓慢,江西这片高教“洼地”的形成充满了无奈。 ) V1 g. K" k; T* z6 p3 c+ ^
而时至今日,以南昌大学为代表的江西高校,依然在求索中不断向前。 : f3 i0 d$ v; b$ A) C7 ?
1997年,南昌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为最早入选的地方高校之一。
2 a1 F# M3 @: t# C( W- w. ^
2017年5月,南昌大学被列为全省唯一的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2017年9月,南昌大学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南昌大学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获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投入。
) n5 C9 m6 H4 v3 z除南昌大学外,江西各高校也陆续获得国家支持。
0 W+ T6 O# t7 R- x% } N4 d+ }; T1 J
截至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南昌工程学院等均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 R1 F. D9 @ w% ^
近年来,江西高校的发展成绩斐然。 $ J2 p* v3 A; d" `: D2 E
2015年,南昌大学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为数不多的斩获这一重量级奖项的高校之一。2016年,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江西高校在国家科技奖励上的又一次突破。
& p" q( K, V! G1 P0 A& ]
回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西之美,相信江西教育的“盛景”也定会再现。 & n" B! {9 i) g- [3 _$ G
& {' \" V2 L/ m( C6 O9 g: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