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8-25 17:24
|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与更多好友畅游大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江西农业大学:6 V# O$ C. q- C5 f9 m; a- B* g
任军,1974年生,江西省横峰县人,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首席科学家。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动物遗传学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
, C. `. Z: `! c, R, S' D获得奖项:
% w" K0 J1 h* e! ]6 ~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4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两次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2008,2005年)。2004年和2006年两度获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资助出席日本和巴西ISAG会议并作学术交流。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5 C' P" Q* Z) D9 \5 q' _/ a
8 n. Z+ y: z# {
薛芳森,195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西省昆虫学会理事长,昆虫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农林昆虫生物学和滞育的研究,在昆虫滞育的诱导与解除,光周期钟、滞育地理变异等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有重要发现。& i8 \2 w1 P( J5 N s: B0 X5 ~; r
在昆虫教学和研究上主要取得如下成绩:(1)首次在国内外报道了近10种重要农林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为这些害虫的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2)根据10多年对昆虫滞育(冬眠或夏眠)研究的结果,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了“农业害虫分散繁殖”的新见解,进一步扩展了滞育的含义;(3)首次在国内外开展了昆虫滞育光周期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4)首次在国内外报道了一个较低温度诱导的夏季滞育的昆虫,打破了夏季滞育仅能由高温和长日照诱导的常规概念。1 F& y+ Z' j$ F5 w5 `
获得奖项:获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 “江铃”科技精英奖(2003年)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等荣誉称号。
2 B4 M: D( ^& Z5 r0 w
' ^! K' K/ A; K. |0 U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博士、教授,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德国哥廷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 ?3 w) R8 z9 @+ W: h3 s2 O+ j1987年获生化遗传学硕士学位后,1988年赴意大利留学,1991-1995年在莫斯科大学及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学习,1995年获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畜牧学专业第1位前苏联及俄联邦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Dr.Sc.,正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99年3月被批准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农学院动物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00年及2003年分别被批准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 v! I& A: M% `8 U
获得奖项:
3 f4 D' ^1 n6 _) E6 b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及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在北京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1996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等八部委评为江西省唯一的“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代表”,受到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的接见;1998年5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9月,获全省唯一的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